找到相关内容307篇,用时56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汉传佛教的反思

    修学要领,其中便以正见为首。《阿含经》的四预流支,为亲近善知识、听闻正法、、法随法行;而大乘经论中,则提倡以闻、思、修入三摩地。可见,大小乘经教都极其重视正见的获得。唯有在正见的指导下,才能法...大宗派多创立于隋唐,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,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。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,因读《大智度论》领悟“三智一心中得”,又从《中论》悟到“一心三观”;慧思继承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汉传佛教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7/2343283878.html
  • 瑜伽中道論

    法平等眞。於此眞,諸菩薩衆勇猛精進為因緣故,,無倒思惟為因緣故,乃能通達。於此通達,漸漸修習,乃至無上正等菩提,方證圓滿。」[《解深密經語體釋》,第167—168頁。]所謂遍計所執相,只是...解深密經》說:「『世尊!若諸有情自性而住,緣色等心所行影像,彼與此心亦無異耶?』『善男子!亦無有異!而諸愚夫由顚倒覺,於諸影像,不能實知唯是識,顚倒解。』」[《解深密經語體釋》,第317頁。]可見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3585038920.html
  • 皈依三宝

    三、,四、法隨法行”第一四種正行。復次有二四種正行:一、皈依三寶後須漸學制伏煩惱。煩惱之起,多由根隨境轉,引起非而生,故防護根門,制止煩惱之生緣,是為初學佛者第一要著。通常所謂“眼不見心...漏業及煩惱,是感眾苦之因。若不能斷除煩惱制止其有漏業,任憑何苦行,終不能滅除苦果。唯有依照來所說八種正道、三增上學、修清凈行,乃能對治惑、業,解脫生死。由此認識唯有皈依三寶、修四諦理者,乃能真實離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50039649.html
  • 从为什么皈依三宝谈到皈依三宝后应做些什么

    死之因等,则须所知者而起正行,渐由戒定慧三学,或资粮、加行等五道,进求断除烦恼,解脱生死,乃至证得无上菩提。这即是瑜伽论说的、“当之皈依有四正行:一、亲近善士,二、听闻正法,三、,四、法随法行”第一四种正行。复次有第二四种正行;一、皈依三宝后须渐学制伏烦恼。烦恼之起,多由根随境转,引起非而生,故防护根门,制止烦恼之生缘,是为初学佛者第一要著。通常所谓“眼不见心不烦”者,即近此法(...

    法尊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62139748.html
  • 生活禪、動態內觀與念佛

    下手,使覺性持續環練,而後以強大的覺性來看念頭,最後體證身心的實相。阿姜念的訓練是覺知整個色身的變化,並以「」看清姿勢的變動是為了治苦。利用這些簡單而具體的禪修技巧,學員們能夠有跡可循,可說是...摘要  禪修的目的,不外是苦的止息。苦來自無明,因此,只要有「明」就不會有苦。明就是覺性,就是正念正知。在日常生活中,要不斷培養覺性,使之相續不絕,這種禪修便是「生活禪」。在整天的動中,不...

    林崇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330140251.html
  • 汉传佛教的反思----济群法师新春致辞

    预流支,为亲近善知识、听闻正法、、法随法行;而大乘经论中,则提倡以闻、思、修入三摩地。可见,大小乘经教都极其重视正见的获得。唯有在正见的指导下,才能法修行。而在汉传佛教中,流传最广的禅宗和...,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,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。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,因读《大智度论》领悟“三智一心中得”,又从《中论》悟到“一心三观”;慧思继承此说,结合《法华经...

    济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2741154.html
  • 汉传佛教的反思

    的四预流支,为亲近善士、听闻正法、、法随法行;而大乘经论中,则提倡以闻、思、修入三摩地。可见,大小乘经教都极其重视正见的获得。唯有在正见的指导下,才能法修行。而在汉传佛教中,流传最广的禅宗和...隋唐,但其历史却可追溯至南北朝甚至更早。净土宗初祖为东晋慧远,而实际创立者乃唐代善导。天台宗初祖为北齐慧文,因读《大智度论》领悟“三智一心中得”,又从《中论》悟到“一心三观”;慧思继承此说,结合《...

    济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41442484.html
  • 《金刚经赞》研究——兼论《梁朝傅大士颂金刚经》(五)

    彼生,谓无明缘行,乃至招集纯大苦蕴。云何诸法圆成实相?谓一切法平等真如,于此真如,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。无倒思维,为因缘故乃能通达,于此通达渐渐修集,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。81  除此... 1 、“若了依他性”(第 6 颂) 2 、“依他碍不通”(第 13 颂)3 、“所依他性,修成功德林”(第 39 颂) 4 、“若了依他起” (第 40 颂) 5 、“依他一念起,俱为妄所行” (...

    达照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110842754.html
  • 妙境法师:法云寺禅学院教育理念

    我们最初发心出家,来到僧团中生活,非是已得圣道才来,所以虽然出了家,内心里还是有原来的问题。我不知道诸位怎么想,我是这么想:我们佛教徒遇到境界,若不能,心中就有了贪、嗔、痴、慢、疑、我我所见等...真心”。这一句话就把智者大师判教中的通教和别、圆二教贯串了起来。虽然智者大师有自己的言句(别接通、圆接通)来表示此,但若有这一句参考,在初学者来说,是颇能帮助理解的。   Ⅱ.《...

    妙境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23744339.html
  • 讽诵在大乘佛教中的意义

    经中最主要的用意,是在宣示一种与部派佛教教义不同的新颖思想。这种新颖思想,不是复杂的哲理体系,而是一种认识诸法时所应采取的如实态度。所以,受持读诵者能相信、理解经文中所宣示的思想方向,并地...:讽诵究竟有何宗教意义?除了念佛法门为大家所习知之外,其他讽诵行为的理论根据是什么?中国与日本佛教界如此强调讽诵的现象,是佛教史的常态发展或异化现象?  本文是企图为这些问题寻找答案所的初步探讨。粗...

    蓝吉富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6335344504.html